搜尋結果
找到 20 項與「」相關之結果
部落格文章(14)
- 透過手機APP即可90秒得知自身營養狀況!大塚製藥將美國「Vivoo」健康監測服務引進日本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日本知名大型製藥公司「大塚製藥」引進美國技術公司「VivoSense」所開發的營養監測服務「Vivoo」,透過尿液檢測試紙與專用APP,可快速幫助用戶了解自身的營養狀況,並以個性化建議引導改善日常習慣,促進健康生活。 撰文=巫芷玲 專注於開發創新健康監測技術的美國公司「VivoSense」運用人工智慧與影像處理技術,於2020年推出了一項營養監測服務「Vivoo」,旨在透過尿液及試紙輕鬆測量使用者營養狀況,目前已在全球100多個國家推廣、擁有約25萬用戶,而在2024年9月2日,VivoSense與日本知名大型製藥公司「大塚製藥」合作, 於日本正式推出此服務 。 快速、平價、準確率高 「Vivoo」完美符合現代人對健康及時間的需求 使用「Vivoo」首先需將尿液(中段尿)滴在試紙上的彩色格子區域約1至2秒,再等待90秒後,透過專用APP掃描該區域,即可獲得結果,並且測試結果能夠反應過去1至3天的營養狀況。 由於拍攝環境可能影響APP判讀試紙的顏色,因此針對圖像處理的精確度,研發時曾以人工尿液進行2618次的色彩識別測試,其中有2292次與正確測試結果一致,意即就算顏色有些許偏差,仍有87%的準確度;若允許數值±1的誤差,一致率則能達到超過99%(2608次)。 試紙上的彩色格子區域含有能與尿液成分反應的物質。另要注意的是,若超過90秒試紙顏色仍可能變化導致結果不準確,因此測試時需要注意時間。(圖片來源:日本GIZMODO官網) 測量的項目包含以下6項:水分、食鹽攝取量、肉類和蔬菜的平衡、維生素C、與骨骼健康相關的礦物質、氧化壓力(oxidative stress,又稱氧化應激,為活性氧成分與抗氧化系統之間平衡失調引起的一系列反應,可能對細胞造成損害,進而導致衰老、發炎或疾病),旨在監測日常飲食對營養狀況的影響。 測試結果將根據這6項指標和生活習慣計算出總分,且各分項數值及總分皆是以10分滿分進行評估,營養過多或不足的狀況將同時以條狀圖可視化,用戶還能夠與全體用戶的平均分(按性別區分)進行比較,或者選擇過去特定日期的測試結果,以清晰比對自身營養狀況的變化。根據測試結果,APP還會提供由「日本運動營養協會」監修的個性化建議,旨在促進具體的行為改善營養攝取狀況。 日本版「Vivoo」介面簡單好操作 ,更針對營養狀況提供個性化建議。「Vivoo」也藉此得出一些有趣數據,例如在韓國,由於美容的需求,維他命C的數值就特別受到注目。(圖片來源:日本大塚製藥官網) 建議使用頻率為每週一次,並使用清晨起床後的第一次或第二次尿液於固定時間進行測試,即可客觀地比較過去與現在的狀況。女性在生理期間也能夠使用,但為避免前段尿液紅血球數量較多可能影響測試結果,建議使用中段尿;飲酒後也可能影響結果,因此不建議進行測試。 檢測試紙目前透過大塚製藥的官方網路商店「Otsuka Plus One」販售,分別有4支(2600日圓,含稅)、8支(5200日圓,含稅)、12支(7800日圓,含稅)3種包裝,訂閱定期配送除了比一次性購買更加優惠,定期監測也有助於穩定改善或保持營養攝取狀況。 「Vivoo」無法替代正規醫用健檢 僅作為日常輔助使用 「Vivoo」最大的特點便是能夠即時顯示結果,大塚製藥營養醫藥品事業部的金澤慎太郎先生進一步說明:「僅依靠這6個指標雖然無法完全了解整體的營養狀況,理應再加上攝取的熱量和對應的運動量等更全面的評估,但了解自己的營養狀態,是通往健康的重要契機。」 大塚製藥也特別提醒使用者,這項服務是針對18歲以上的健康人士,目的在於監測日常的營養變化,並非針對評估特定成分的長期過量或缺乏情況,也並非為了疾病診斷、治療或預防而設計。 在全球對健康和營養的重視程度日益提高的趨勢下,市場上對這類產品的需求隨之增長,無論是過重、肥胖或由於節食造成的體重過輕等較明顯的健康狀況,還是一般體態的消費者,「Vivoo」都可以成為了解自己飲食習慣的契機,期望透過這項服務的定期測量,使人們能夠更清楚地了解日常的營養攝取狀況,並引發行為上的改變,導向更健康的生活。 在2024年8月26日的媒體發布會上,大塚製藥社長井上真表示:「包括日本在內的許多國家正面臨營養不良的雙重負擔。」意指低營養和過營養同時存在的情況,「因此『Vivoo』作為了解自身飲食和營養狀況的契機,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服務。」(圖片來源:日本GIZMODO官網)
- 吃餅還要「懂餅」!專家告訴你一塊月餅背後的文化意涵!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從餅的內餡可看出整個時代的變遷,過去經濟環境差的時候,傳統大餅只加豆沙,經濟情況變好,就開始加進魯肉,越包越多樣,代表社會越來越富足。以前我們拿來祭祖亦祭神,圖案代表人民對生活的期望。 整理=編輯部 送禮是一種心意,如何送到對方心坎裡則是一種學問!講到送禮,就一定得提到台灣的糕餅,鳳凰酥、蛋黃酥,可說是年節必備。為什麼一拆開糕餅的包裝,就香氣撲鼻令人口水直流?你可曾注意過餅上的圖騰?這些圖案蘊含什麼意義?該如何送禮,才能得體又大方? 灃食公益飲食文化基金會在教師節於高雄舉辦良食脈動食育講座,由台灣傳統糕餅出發,暢談節慶飲食、送禮文化與香味對感官的影響,不僅讓你了解為什麼我們聞到餅香就會飢腸轆轆、更要帶你「識」餅,了解糕餅的歷史、學會怎麼送個人人稱羨的禮品。 每逢佳節備思「餅」,人體有80%的味覺經驗皆來自嗅覺 香味在生活中是很重要的事情,每個人從小到大都要吃很多東西,而「色、香、味」即是影響人們選擇要吃哪些食物的根據。味道不僅引響我們判斷食物的喜好、味覺的經驗也會影響到情緒反應,因此常常有人用「家鄉的味道」、「媽媽的味道」來形容食物,那是因為想到這些味道就會引起某些情緒反應或是記憶。 灃食智庫、輔仁大學食品科學系教授陳政雄說明,食品界有一專有名詞:「感官體」,代表根據感官和經驗上的累積而有判別,從之得到不同的感受,例如:蘋果不會是藍色的。 風味的來源有5個很重要的感官器官,味覺、視覺、嗅覺、聽覺、觸覺。其中嗅覺能夠影響辨別的味道較多。有研究指出,人類的鼻子能夠接受5,000至10,000種不同的味道,鼻黏膜處有非常多的感受細胞,根據不同的形式感覺不同的氣味,氣味在大腦中會產生不同的反應。 香味是影響食物的重要因素,陳政雄說:「Eat what you like, like what you eat.」,食物的香氣影響著每個人的感受記憶,因此在飲食文化中香味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這大概可以解釋為什麼台灣人不管在世界的何處,中秋節時,就忍不住會想吃月餅和烤肉的原因,因為這已是我們成長記憶裡不可或缺的存在。 資深作家張尊禎分享糕餅的來源,暢談糕餅在台灣形成的文化與習俗。(圖片來源:灃食基金會提供) 你吃的餅不只是餅,還有滿滿的台灣文化! 「台灣雖然很小,卻有很多樣的糕餅。」長期投入台灣糕餅的文化研究者同時為資深作家的張尊禎老師,在簡報上條列了50多種糕餅的類型。「但還不只這些,大家不要以為台灣糕餅只有鳳梨酥、綠豆椪、蛋黃酥,還有高雄打狗餅、打狗酥、台南香餅⋯⋯等,這幾年會把地方文化和農特產品入餡,所以才會有這麼多糕餅。」張尊禎老師解釋著。 台灣的糕餅文化與習俗,是由先民度過黑水溝後把原鄉的飲食習慣帶到台灣,如今因為台灣的環境、物產,形式已和原鄉不大一樣。從餅的內餡可看出整個時代的變遷,過去經濟環境差的時候,傳統大餅只加豆沙,經濟情況變好,就開始加進魯肉,越包越多樣,代表社會越來越富足。 糕餅有甚麼意涵?以前我們拿來祭祖亦祭神,圖案代表人民對生活的期望。「所以像是狀元餅,上面繪有狀元投戴烏紗帽;大餅上常有龍鳳紋,慶和婚或永保安康。魚形紋,代表年年有餘。」張尊禎老師說明。 張尊禎老師認為,「台灣糕餅可以做為漢餅的代表,是多元豐富的、和生命息息相關,不只節日,是一門活著的藝術,是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場的聽眾也頻頻點頭,相當認同。 送禮習俗流傳久,最盛時節在中秋 對漢人社會來說,送禮在民間是人際關係重要的一環,尤其是以中秋、歲末時最為活躍,如中秋送月餅的記載可推至唐代以月餅賜進士,而元末時明太祖朱元璋起兵的消息也是經由月餅內暗藏紙條傳遞。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林承緯老師提到,在台灣早期亦已有餽贈月餅風氣,許多史料皆可見中秋時節贈禮慰問的記載,如《澎湖記略》:「中秋節,燕飲賞月、以月餅相遺」,是目前出現最早寫到台灣中秋送禮的描述。 禮物交換不僅是人類社會維繫感情的行為和生活文化中相當重要的環節,更是保存禮俗、傳統物品保存的重要角色,在社會背景和大眾文化不斷變遷之下,贈禮的內容、對象等雖然代代有所不同,但贈禮本身卻仍為人際關係中不變的傳承。 灃食教育基金會林芳燕副執行長表示,舉辦「良食脈動」講座3年以來,希望推廣以推廣科學為根基的飲食知識,帶給社會大眾關於生活飲食的新知,而近年來也呼應許多民眾的喜好和需求,主題漸漸由食科面轉向兼具文化、料理層面,如本次演講的主題則是節慶飲食,從在地台灣味出發,期待可以讓民眾不只知道「食的科學」,更能一起守護「食的文化」。
- 韓國年輕人重度依賴3C甚至有「數位痴呆症」? 「數位排毒」的重要性漸受重視!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根據研究顯示,韓國年輕一輩使用數位設備的趨勢上升,並且有六成受訪者認為自己對數位設備「高度依賴」。許多逐漸始受到「數位癡呆症」所困,因此「數位排毒」概念開始備受重視。 市場研究公司Embrain Trend Monitor(trendmonitor.co.kr)針對韓國全國1,200名使用智慧型手機的13至69歲男女,進行了「2024年數位癡呆症和數位排毒(遠離)意識調查」。研究結果發現,隨著對數位設備依賴的增加,「數位癡呆」問題已然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因此,「數位排毒」(即「有意識地減少電子設備和社交網路的使用」)的必要性正在受到重視。 8成受訪者認為「沒有數位設備會非常不便」 年輕一代傾向習慣性地使用數位設備 首先,人們普遍認為數位時代的利大於弊(64.8%同意率),並且對數位設備的必要性評價很高。有84.8%的受訪者都同意「為了獲取他人知道的資訊,使用數位設備是必需的」;85.3%認為「如果沒有數位設備會非常不便」;84.4%也認為「如果遠離數位設備將難以跟上世界變化的步伐」。在大量資訊快速流動的現代社會中,數位設備被視為獲取資訊的核心手段。 另外,尤其以年輕群體為中心,數位設備經常被用來在等人時(93.6%)或睡覺前(90.2%)消磨時間,更有在工作、吃飯、走路等活動的同時使用數位設備的明顯趨勢(見下圖)。這一代有許多人在沒有特殊原因的情況下習慣性地使用數位設備(10多歲40.5%,20多歲44.5%,30多歲39.5%,40多歲32%,50多歲28%,60多歲17%),數位設備已成為在日常生活中熟悉且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數位設備成癮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韓國民眾在日常生活中,不同情境使用數位設備的比例。(圖片來源:i-Buzz網路口碑研究中心提供) 六成人們評價自己「對數位設備高度依賴」 青少年學生對數位設備的依賴問題日趨嚴重 隨著數位設備總體使用量的增加,「對數位設備的依賴」似乎正在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首先,很大一部分受訪者承認自己沉迷於數位設備,有超過6成的人們評價自己「高度依賴智慧型手機等數位設備」,也有59.8%表示自己偶爾會有對數字設備上癮的感覺。尤其是青少年受訪者在深刻評價自己依賴的同時,對控制自己使用智慧型手機的時間感到困難,在使用數位設備的自制力方面存在明顯的局限性。 或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較多受訪者表示他們最近有必要遠離數位設備(10多歲64.5%,20多歲58.5%,30多歲59.5%,40多歲53.5%,50多歲51.5%,60多歲 40%)。近9成的受訪者高度認同這一現象,覺得近期青少年學生對數位設備的依賴問題日趨嚴重,也有不少人擔心智慧型手機使用的增加似乎減少了與其他人交談或建立關係的時間。數位設備依賴問題似乎越來越嚴重(86.8%同意率),這很有可能催生出有意限制數位設備使用的活動。 韓國青少年對數位設備依賴嚴重。(圖片來源:i-Buzz網路口碑研究中心提供) 近8成願意在未來進行數位排毒 76.5%認為「實施起來困難」 隨著日常生活中對數位設備的依賴日益增加,相當多的人都患有「數位癡呆症」。大約一半的受訪者實際上經歷過數位癡呆症的症狀(14.4%經常,36.4%偶爾),主要表現為:不記得聯繫方式(22.4%)、整體記憶力下降(22.2%)。對此,相當多的受訪者認為「近年來全社會的數位癡呆症問題似乎很嚴重」(68.5%同意率),尤其是中小學生最令人擔心,這個年齡層似乎是該症狀的多發群體(小學生為 52.3%,中學生為 50.5%)。 人們不得不開始認真考慮「數位排毒(遠離)」(認為需要數位排毒的人–80.2%)。79.5%的受訪者表示有意在未來進行數位排毒,包括睡前不使用智慧型手機(41.3%,多選)、減少使用時間進行運動(36.8%)以及閱讀紙質書籍(31.9%)等。 他們認為進行數位排毒有助於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將是一個更加關注自己的契機。然而,仍有83.8%認為數位排毒雖然可以減少對數位設備的依賴,但很難徹底消除;76.5%也認為雖然切實感覺到數位排毒的必要性,但很難真正付諸實踐。或許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有六成的受訪者表示,韓國政府應該積極落實相關諮詢和治療專案,以減少數位依賴,並鼓勵數位排毒活動。 76.5%受訪者認為數位排毒能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但更有83.5%受訪者認為對設備的依賴難以根除。(圖片來源:i-Buzz網路口碑研究中心提供) 【本文獲FoodNext 授權刊登】 【本文為作者意見,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審稿編輯:林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