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以空白搜尋找到 47 個結果
- 聖蓋博農曆提早元宵節
在歷史悠久的聖蓋博傳教區慶祝農曆新年。 2 月 1 日至 2 日,聖蓋博農曆元宵節將以前所未有的燈籠展示、現場表演、街頭美食、購物等為特色。 source: L.A. Parent
- 家庭日卡通片場由 NEON 免費提供
在 NEON 的支持下,美國電影中心提供 10 場免費的家庭週末日場放映。 Los Feliz Theatre 提供免費的家庭週末日場放映。 洛斯費利斯劇院放映: Los Feliz Theatre 洛斯費利斯劇院 1822 N. Vermont Ave., Los Angeles, CA 90027, USA 《機器人夢想》2月1日上午10點 《小小兵電影》2 月 2 日上午 10 點 source: L.A. Parent
- 封神第二部:戰火西岐, 超棒!
導演: 烏爾善 編劇: 冉平 / 冉甲男 / 烏爾善 / 曹升 主演: 黃渤 / 於適 / 那爾那茜 / 陳牧馳 / 費翔 / 更多... 類型: 動作 / 戰爭 / 奇幻 / 古裝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 語言: 漢語普通話 上映日期: 2025-01-29(中國大陸) 片長: 144分鐘 又名: 封神第二部 封神第二部:戰火西岐的劇情簡介 · · · · · · 姜子牙、姬髮帶隊堅守西岐,家園保衛戰一觸即發!鄧嬋玉、聞仲奉商王殷壽之命,率魔家四將等殷商大軍徵伐西岐,西岐一方得殷郊、雷震子、楊戩、哪吒等相助,更聚全民之力守衛家園。兵戈相對、法術交鋒,兩大陣營掀起強強對決,關於「封神榜」 的爭奪正在繼續... 我認為第二部相比較第一部故事更加的豐富和連貫其中的人物更加的好,鄧嬋玉這個角色是非常有亮點的,從鄧嬋玉出場的形象和背負的使命來看,一開始她就像個戰爭機器,就像她洗澡被發現了,但她並不介意,因為她根本不在乎兩性的差別以及男女的關係。還有最後那個類似情歌的玩意兒,他不只是代表情歌還代表了普通老百姓日常消遣編的一類歌,而鄧嬋玉從出生到現在一直處於戰爭當中,出生於軍營。沒有體會過這種感覺,所以他對這首歌不算厭惡。也是一種對人間煙火的好奇與嚮往。然後姬發和鄧嬋玉的惺惺相惜的情誼拍得非常細膩。然後我認為姬發和鄧嬋魚不只是膚淺的情誼,而是表現出姬發有悲天憫人的情誼不想放棄每一個無辜的人的性命,所以他最後那裡才會有一絲的猶豫,所以我覺得這一點是拍得非常好的更好的體現了,姬發對於每個人都憐憫,對每個人都珍惜的那種感情。然後對於一些打戲也是拍的,非常的好非常的真實,對於西岐的那些非常純樸的人文情誼也是拍的很細膩,相較於第一部來說,戰火細節這一步故事感要更強烈有些,感覺整體性會更強一些不管是對於紂王妲己又或者是激發動力參與的描寫都非常符合每一個人的特徵和他的性格特點,然後每一個演員詮釋的非常好。非常期待第三部的上映! ! ! ! 新春好禮我們送出六套共12張給六位幸運兒。快來參加免費抽票活動 (見首頁)! 影評來自豆瓣
- 毛小孩吃鮮食會比乾飼料跟罐頭更好嗎?鮮食族如何營養均衡?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一般來說若是吃全鮮食,有些水溶性的營養素加熱、水煮後會溶解至湯中或水中,如此一來毛小孩就有可能無法攝取到這些營養素,且準備鮮食的手續必定比飼料繁瑣,有些飼主為求方便將鮮食烹煮完畢後分次給予,若是保存不當反倒會讓毛小孩生病。 採訪·撰文=編輯部 目前有許多飼主選擇親自下廚料理給毛小孩吃,市面上也出現越來越多寵物食譜,除了可以自己把關食材選擇、減少添加物攝取外,更多了一份為毛小孩親自下廚的心意。但吃鮮食真的比吃乾飼料或罐頭好嗎? 鮮食難以控制營養素及熱量 在設計菜單時,最重要的就是要讓毛小孩吃得營養均衡,但所有的食材若是沒有經過專業的科學儀器計算,很難知道確切的營養成分以及熱量。這樣就沒有辦法計算毛小孩所攝取的營養是否足夠?熱量是否會攝取過多?而且有些蔬果所含的營養素非常稀少,若要達到貓狗每日必須營養素的攝取量就必須使用大量的蔬菜。因此一般來說若是吃全鮮食,為了要讓營養均衡,必須使用多種食材搭配才行。 煮過之後營養素難以完整保留 在調配食譜時還要考慮到食材的特性,有些水溶性的營養素例如維生素B、C、牛磺酸等會隨著加熱、水煮後溶解至湯中或水中,如此一來毛小孩就有可能無法攝取到這些營養素。除了營養素可能會在烹煮過程中流失,我們也必須擔心毛小孩是否能真的全部吸收。 生食的安全性堪慮 烹煮鮮食時除了營養,安全也很重要。有些飼主提倡要追隨寵物的野性,讓他們吃生肉、生菜等,但這就會有微生物汙染的問題。未煮熟的食物上可能會有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等,不僅會對寵物造成危害,同住的飼主可能也會受影響。 以鮮食搭配主糧 更能達到營養均衡 國立台灣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系特聘教授陳明汝分享自身的經驗,她會在特殊節日為自己的毛小孩烹飪鮮食同時混一些平日吃的主糧飼料,來相互補充缺乏的營養素。美國小動物營養專科獸醫師姜智凡也說明,在營養專科獸醫師製作的鮮食食譜中,還會搭配其他營養補充品,因為鮮食中可能缺少某種營養素,營養補充品可以去填補這個空缺。 但陳明汝也提到,不建議完全用鮮食取代飼料,第一是飼料的營養成分是固定的,所以更可以確保毛小孩每日攝取的營養是否均衡,若準備鮮食時漏掉某些營養素,長期會造成營養不足。第二是準備鮮食的手續必定比飼料繁瑣,有些飼主為求方便將鮮食烹煮完畢後分次給予,若是保存不當反倒會讓毛小孩生病。因此雖然鮮食是飼主與毛小孩培養感情的方法之一,但在給予毛小孩愛的同時,也要注意隱藏在背後的營養以及食安問題,才可以讓毛小孩吃得健康也吃得開心! 【本文出自食力Vol.31季刊《 至少300億的寵物食品商機 毛小孩到底吃得安不安全? 》】 審稿編輯:林玉婷
- 【檢驗方法】牛結核病難纏!為何牛隻外觀幾乎看不出、國際公定檢驗方式也仍存在誤判可能?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牛結核病因病程緩慢,潛伏期可達2、3年,沒有明顯的臨床症狀而使酪農戶難以僅從外觀判斷,因此牧場內是否有牛結核病陽性牛隻,主要由政府每年至牧場實施的檢驗來判定。目前國內採用國際通用的檢驗方法「皮內結核菌素試驗」(Intradermal tuberculin test, ITT,俗稱「尾根測試」),但因檢驗敏感度約6至7成,且由人工專業判定,造成其疫病把關仍有所限制。
- 你知道「樹豆」的營養價值有多高嗎?即食樹豆讓你怎麼煮都鬆軟好吃!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樹豆是營養價值非常高的傳統食材,臺北新銳餐廳TABLEAU以當代料理手法,將樹豆融入日常料理,可作為休閒食品食用,隨時補充餐與餐之間的營養及能量,促進樹豆產業發展。 整理=編輯部 樹豆如何熬煮烹飪 樹豆(Cajanus cajan (L.) Millsp.)又名勇士豆,是台東地區南迴線原民部落重要雜糧作物及傳統食材,食用方式有籽實鮮食與曬乾後貯存販售。市售樹豆多為真空包裝之乾籽實,消費者直接面臨的問題便是籽實怎麼煮?如何才能煮到鬆軟好吃?因樹豆籽實種皮較厚,一般熬煮不僅費時且不易掌握訣竅,以至於應用受限。 樹豆植株,是台東地區南迴線原民部落重要雜糧作物及傳統食材。(圖片來源:農業部提供) 台東區農業改良場(簡稱台東農改場)開發即食樹豆加工技術,籽實成品復水性佳,浸泡熱水5~10分鐘或冷水20分鐘即可料理入菜,縱使煮成湯品仍能維持其良好口感,外觀不易塌陷變形。直接用於煮飯、料理、甜品、冰品及沖泡飲品皆宜,若與米飯一起蒸煮,風味口感俱佳,省時便利,徹底打破傳統樹豆不易烹煮印象。 即食樹豆可拌飯、煮湯、涼拌及清蒸等多元料理。(圖片來源:農業部提供) 藉由加工技術 發展對高齡友善之食品 台東農改場特別邀請台北新銳餐廳TABLEAU以當代料理手法,將樹豆融入日常料理。即食樹豆又可作為休閒食品食用,隨時補充餐與餐之間的營養及能量,具產業應用潛力,有助於擴展樹豆行銷市場,由傳統應用基礎躍變為創新即食產品。 台東農改場陳信言場長指出,即食樹豆產品獨具巧思,藉由簡化加工製程技術,方便農友或農企業承接應用,所製成品水活性及含水率皆低,便於常溫保存,更貼近消費者日常生活。即食樹豆營養成分豐富,分析其每100公克籽實熱量387.6大卡、蛋白質25.5公克、碳水化合物69.0公克、膳食纖維24.6公克、糖1.6公克、脂肪1.6公克、鈉5毫克,且含有多種必需胺基酸,尤以樹豆臺東3號產品之總花青素含量約14.9毫克,類黃酮含量約150毫克最豐富,由於其蛋白質、低鈉、零膽固醇及富含膳食纖維特點,具有發展為銀髮友善食品之潛力。 本次合作開發樹豆創意料理的TABLEAU主廚楊子毅是三代總鋪師出身,擅長將在地食材與醬料相結合,產生不同的風味組合,創作出獨特的料理,本次帶來日、台、法三種手法的限定料理,期盼讓消費者在樹豆食材使用上,找到更多的可能性。 樹豆可製成各種對人體有益的料理 樹豆為全榖雜糧家族成員之一,植物分類雖為豆科作物但卻無引發過敏原的大豆成分,屬非過敏原食材,可替代精緻澱粉食物來源,增加人體蛋白質及膳食纖維的攝取,促進腸道蠕動,增加飽足感,減少攝取過多熱量,降低抗代謝症候群之風險。 樹豆無論是白色、茶褐色、紅色或黑色種皮,其乾籽實皆適用於本項加工技術。即食樹豆輕鬆解決炊煮的長時間等待,符合現代人忙碌的生活步調,快速上菜,風味富足,兼顧營養與便利。臺東農改場開發的「即食夯樹豆」無添加任何調味,完全掌握原型食物之發展趨勢,做為零食點心開發食材時,可鹹可甜,口味多元,未來臺東農改場將持續開發即食樹豆產品,促進原住民族樹豆產業發展。 即食樹豆甜品的各式應用。(圖片來源:農業部提供) 審稿編輯:林玉婷
- 氣候變遷持續影響咖啡生產 雀巢開發新型高產阿拉比卡咖啡品種「Star 4」以降低碳排放、強化供應鏈!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雀巢的植物科學家和農學家新開發出一種名為「Star 4」的高產阿拉比卡咖啡品種,不僅對咖啡葉銹病的抗性更高,也有助於提高植物生產力,再透過「再生農業」改善耕作方法,能夠大幅減少咖啡豆的碳足跡。 撰文=巫芷玲 雀巢開發新型阿拉比卡咖啡品種 對葉銹病抵抗力增加 2021年,全球知名食品公司雀巢透過非基改育種技術, 研發出能使產量提升50%、碳排量減少30%的兩種羅布斯塔品種Roubi 1和2 ,且正於墨西哥推廣。 2024年,雀巢的植物科學家和農學家再新開發出了一種名為「Star 4」的高產阿拉比卡咖啡品種,該新品種的特點是豆粒較大、對葉銹病的抗性更高,同時又保持了巴西咖啡豆的風味。 葉銹病是一種真菌病害,曾於2012年造成大規模流行病,對咖啡產業有著強大的殺傷力。其中,占全球咖啡產量近70%的阿拉比卡咖啡,比其他咖啡品種(如羅布斯塔)更不耐高溫,也更易受此疾病影響。(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減少咖啡豆碳足跡兩大關鍵:改善植物生產力及耕作方式 咖啡是世界上碳排量最高的食物之一,僅次於牛、羊等紅肉、乳酪及黑巧克力,其中,咖啡的栽培過程又占了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份額,生豆的碳足跡在一杯咖啡的總碳排量之中就占了40%~80%。雀巢綠色咖啡開發主管Marcelo Burity強調:「優化栽培過程至關重要,因為它們是決定一杯咖啡對環境影響多寡的主要因素。」意即想要減少咖啡豆碳足跡的關鍵,就是提高植物生產力和改進耕作方法。 永續生產的重點在於,以相同單位的土地、肥料及能源投入能夠生產更多的咖啡,而新品種Star 4的第一批種植在巴西的聖保羅和米納斯吉拉斯這兩個傳統咖啡種植區進行了測試。雀巢農業科學研究所所長Jeroen Dijkman表示:「實地試驗顯示,透過相似的投入,Star 4的產量顯著高於巴西最常用的兩個本地品種,從而降低了碳足跡。」 雀巢持續以CSV(創造共享價值)為經營核心、善盡企業社會責任。根據雀巢最新的永續報告書,雀巢在2023年的溫室氣體排放相較2018年減少了13.58%。(圖片來源:雀巢 Creating Shared Value and Sustainability Report 2023 ) 推進「再生農業」 強化整體栽培品質就有助於減碳排 2022年10月,雀巢宣布投入10億瑞郎推動「雀巢咖啡永續計畫(Nescafé Plan 2030)」,希望透過再生農業幫助農民應對氣候變化。再生農業旨在改善土壤健康和肥力,同時保護水資源和生物多樣性,健康的土壤也能更好地抵禦氣候變化的影響並提高產量,幫助改善農民的生計。 因此,雀巢為農民提供培訓、技術支援和高產的咖啡幼苗,幫助農民轉向再生農業的耕作方式,例如種植覆蓋作物、使用有機肥料等,皆有助改善土壤健康,進一步提升產量、品質並減少碳排。 「雀巢咖啡永續計畫(Nescafé Plan 2030)」提供農民優化施肥、農場翻新、建立河岸緩衝區等實際協助,期望在2030年達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增加農民收入,以及創造更好的社會條件之願景。(圖片來源:雀巢官網) 雀巢的目標是在2025年將有20%的咖啡來自再生農業、2030年提升至50%,此外,雀巢也承諾在2025年降低碳排量20%、2030年降低50%,並於2050年實現淨零碳排放。 研究顯示,2050年全球適合種植咖啡的土地可能會因氣候危機而減少超過50%,因此雀巢的專家不斷利用科學數據和人工智慧試圖培育更多高韌性的品種,以應對氣候變遷對咖啡種植產生的威脅,同時也能確保穩定的咖啡供應鏈。 作為全球最大的快速消費品咖啡品牌,雀巢的創新尤為重要,這項創新持續推動永續農業的實踐和道德採購,雀巢也與巴西基金會「Procafé」合作,已成功註冊這一新型阿拉比卡品種,朝向未來可穩定種植生產的方向邁進。 審稿編輯:林玉婷
- 澳洲首間「零元超市」拯救剩食供人溫飽!「食物書櫃」促弱勢團體重回正常飲食生活!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在澳洲南部阿得雷德市出現第一間「零元超市」,由食物組織「OzHarvest」成立,每週藉由車隊收集可食垃圾,打造免費超市讓弱勢團體能夠有尊嚴地採購,並且充分解決剩食問題。另外,還有出現圖書食品櫃,讓食物與書籍能夠循環利用。 如果真有一家「零元超市」,你會期待它是什麼樣子呢?南澳阿得雷德市的第一家免費超市開張做生意,幫助更多陷入經濟困境的民眾購得食物溫飽三餐。這家超市的存貨完整,專門供應原本要運往垃圾場的商品,從新鮮魚肉、蔬菜水果,到麵粉、糖鹽、罐頭的基本食品、日常用品等,全部都自供應鏈中「拯救」出來,提供給有需要的社群。 澳洲近400萬人口面臨糧食不安全問題 零元超市成為救濟 執行此計畫的先鋒是拯救食物組織「OzHarvest」,由羅妮.坎(Ronni Kahn)在2004年創立於雪梨,長期投入於拯救剩餘的食物,將一般被歸類為「可食垃圾」的商品運到慈善機構,照顧餓肚子的人家。每個星期,顯眼的黃色貨車隊伍可以從2,600名食物捐贈者手中,拯救超過250公噸的食物,再轉運至1,500間慈善機構。這一間8月正式營運的零元超市,是複製自2017年在雪梨開始實施的成功模式,設立一個非資本主義但延續消費體驗的據點;一來是減少可食垃圾愛護地球,二來餵飽生活拮据的家庭,最後更是賦予弱勢團體有尊嚴的採購權(取代手心向上的接受)。 2024年,澳洲有370萬戶家庭為三餐吃飽而掙扎,其中77%的家庭是首次遭遇糧食不安全的問題,更出人意外的是,其中有60%的人是從事有薪的全職工作。這個現象顯示出漲價的房租、生活費用、及帳單的壓力,使人無力顧及基本飲食生活。由於「OzHarvest零元超市」是由志工們合力佈置和服務的空間,所以每星期只營業3天(週二~週四);阿得雷德的分店為照顧上班族,特地將週三的開放時間安排在下午3點~7點。拿起籃子、購買雜貨、規劃膳食、以及與人互動,對於許多到「OzHarvest零元超市」的人來說,這些都是全新的體驗,再次回歸正常飲食生活的一大步。 OzHarves一整年提供專車向捐贈者收取剩餘的食物。(圖片來源: OzHarves官網 ) 公共書櫃成為食品儲藏櫃 民眾自發性捐贈食物 除了阿得雷德的零元超市,澳洲的其他地方也出現了不同的做法,來為這項社會議題付出。大小和造型類似娃娃屋的公共圖書櫥櫃,一直是常見於維多利亞州郊區的街景,讓民眾自由參與捐書和借書,響應以書換書和滋養社區的閱讀風氣。現在,某些城鎮的圖書櫥櫃被賦予了新任務,那就是增加「食品儲藏櫃」的功能,讓當地居民、甚至是路過的人可以自由捐贈或拿取食品。 位於維州西南部的格蘭革郡(Glenelg Shire)的慈善機構United Way,在全球疫情期間注意到,社區居民對食物的需求更甚於書籍,於是開始將部分的書籍替換成已包裝的食品,例如果醬、罐頭、烘焙食物。郡內大街小巷的圖書櫥櫃,具有手工繪製的鮮豔色彩與圖案,而且高度適合兒童開啟,洋溢著歡迎、大方的氛圍,讓學童容易接近和使用,不必再餓著肚子上學。免費的食品儲藏櫃是個權宜之計,讓突然面臨窘境或羞於向社會救助機構登記的家庭,能夠有個安靜的、稍作喘息的緩衝。該慈善機構至今仍然繼續為有需要的社區免費提供木製的食品儲藏櫃,這些都是由當地的木工師傅貢獻自己的木材和技能,加上當地畫家貢獻才華繪製而協力完成的。當然,民眾的愛的循環,持續讓食品儲藏櫃豐富充實。 昆士蘭州陽光海岸市政議會(Sunshine Coast Council)最近與伊登園社區組織(Eaton Park Community Group)合作的圖書食品櫃,空間大小可比全牆面式的書櫥,而且是加蓋了屋簷的鐵製品,以提供免費的書籍及食品關懷在地居民。這項新企劃的1萬澳幣啟動資金來自市政會,再由伊登園社區組織負責執行和維護,讓那些為三餐所苦的人有所依靠,進一步加強社群之間實體的互助網概念,使社區全面的氣氛更融洽、更加充滿希望和活力。任何有需要的人都可以自由拿取圖書食品櫃裡的食物,同時知道自己身後一直有市政會和社群的支持。從另一個角度,這個企劃也提供一個貢獻的機會,讓相對有能力的民眾為社群盡一己之力,不只凝聚大人的力量一齊打造社區安定性,同時將公民心的觀念傳遞給下一代。 無論是零元超市,還是公共食品圖書櫃,最大的驅動力還是人的慈悲心。從農場過剩的「醜蔬果」、烘焙坊賣不完的麵包糕點,到即將過期的雜貨食品、自家庭院裡吃不完的收穫,都可能是某個人滿足的一餐。「給你所能,取你所需」也許就是這個經濟蕭條時代,每個社區需要的飲食生活互助概念。 昆士蘭州陽光海岸市政議會與伊登園社區組織合作,打造實品圖書櫃讓民眾能自由捐贈食物與圖書。(圖片來源: Sunshine Coast Council官網 ) 【本文為作者意見,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審稿編輯:林玉婷
- 中秋佳節別忘記防範非洲豬瘟!中國陽性檢出率最高 提醒切勿攜「含肉月餅」入境!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非洲豬瘟中央災害應變中心表示,中秋節即將到來是送禮高峰期,許多旅客可能攜帶含豬肉月餅或禮品回台。應變中心提醒,若自近3年發生非洲豬瘟國家(地區)違規攜帶入境,或輸入人自發生非洲豬瘟國家(地區)以郵遞寄送豬肉產品至台灣,第1次遭查獲就裁罰20萬元罰鍰。 整理=編輯部 非洲豬瘟中央災害應變中心(簡稱應變中心)2024年8月27日召開第31次會議,由指揮官農業部部長陳駿季主持,召集相關部會盤點各項防範非洲豬瘟邊境強化與國內防疫整備工作。應變中心表示,根據歷來經驗,中秋節前後是旅客攜帶、貨運快遞及國際郵包違規輸入動物產品數量的最高峰,尤其是境外輸入的含豬肉月餅是違規產品的大宗,也是傳入非洲豬瘟的最大風險來源,指揮官陳駿季除期勉各邊境管制相關部會繼續為防範非洲豬瘟入侵堅守岡位,也同時呼籲國人務必要告知國外親友切勿寄送含豬肉月餅或禮品到台灣,共同維護台灣非洲豬瘟非疫區之難得成果。 攜帶肉品入境裁罰20萬元 陽性反應以中國最多 目前國際非洲豬瘟疫情蔓延仍未見停歇,2024年迄今新增蒙特內哥羅、科索沃、阿爾巴尼亞、安哥拉及加彭等歐洲及非洲國家,亞洲地區仍有18個國家是非洲豬瘟疫區,台灣成功守住非洲豬瘟非疫區並非僥倖,持續強化邊境管制誠屬必要。 應變中心表示,台灣邊境管制機關持續針對來自高風險國家旅客行李及國際快遞郵包輔以X光機及檢疫犬嗅聞實施百分百查驗工作,倘旅客自近3年發生非洲豬瘟國家(地區)違規攜帶入境,或輸入人自發生非洲豬瘟國家(地區)以郵遞寄送豬肉產品至台灣,第1次遭查獲就裁罰20萬元罰鍰。因中秋節向來是違規案件最高峰,指揮官陳部長請各邊境管制機關持續加強邊境查驗及宣導工作,將非洲豬瘟阻絕於境外。 應變中心說,為精準掌握疫情入侵風險,台灣自2018年8月起持續從邊境違規輸入豬肉產品檢驗病毒核酸,至2024年7月31日止共檢驗7,490件檢體,驗出747件非洲豬瘟病毒核酸陽性案件,來自中國大陸、越南、泰國、馬來西亞等鄰近國家,平均陽性率9.97%,其中來自中國大陸陽性檢體計629件,佔陽性案例84%,顯示前述國家傳入非洲豬瘟之風險仍高。 「綠線通關」有效降低裁罰量 中秋佳節慎防攜含肉月餅回台 應變中心說,為防範非洲豬瘟入侵,台灣持續實施嚴格邊境管制以杜絕民眾僥倖心態,自2023年4月起實施綠線通關加強執法措施,一旦查獲違規即予以裁罰,迄2024年7月止每萬名旅客遭裁罰案件數已自實施前平均3.77件降至1.39件,與2019年同期相比呈現明顯下降趨勢,已達兼顧檢疫把關及降低民眾裁罰率之預期成效。同時各部會對新住民、外籍人士、移工、學生及海外僑民等特定目標族群均持續加強宣導,對防範非洲豬瘟入侵亦甚有助益。另為降低非洲豬瘟傳入風險,針對販售東南亞食品之高風險商店,將於中秋節前2週由食品藥物管理署及中央畜產會啟動販售商品來源查核及採樣檢驗工作。 針對國內防疫整備部分,應變中心表示,為降低非洲豬瘟透過廚餘傳播之風險,針對199頭以下養豬場禁止使用廚餘餵飼豬隻之措施,將持續進行查核取締,另對飼養200頭以上已取得檢核再利用資格使用廚餘、動物性廢渣或畜禽屠宰下腳料等餵飼豬隻之養豬場,亦持續執行查核作業,凡查獲不符規定者,均依法裁罰。 應變中心最後提醒大家,因應中秋節傳統應節習俗,歷年邊境查獲最多的違規檢疫物為含豬肉內餡的月餅,請民眾出國前應詳閱農業部防檢署非洲豬瘟專區網頁訊息,並告知海外親友不要自境外寄遞豬肉產品到臺灣,含肉月餅不寄遞,佳節傳情不傳「疫」!共同維護台灣農業生產永續發展。 審稿編輯:林玉婷
- 楊枝甘露原來是香港首創?盤點8大港式糖水經典味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每款糖水都有獨特的食療效果,所以要依照個人體質、時令,選擇合適的糖水,比如春夏之際要吃緣豆沙消暑,正值秋冬則來碗杏仁糊保暖。糖水文化博大精深,來到香港以後,經過不停改良以及創新,變成獨樹一幟的港式糖水。 撰文=嚴永龍 身為專業饕客,搜羅美食不分晝夜,尤其是在夜生活多姿多彩的香港,更不可錯過名譽亞洲的港式糖水!在香港的大街小巷裡,不難看到俗稱「糖水舖」的港式甜品店,許多香港人會在晚上聚餐後,再到甜品店續攤,享用各式各樣的美味糖水,來自各地的旅客亦趨之若鶩。面對五花八門的港式糖水,看得人眼花繚亂,款式太多是否使你無從挑選?就讓《食力》帶你進入糖水的繽紛世界,細數港式糖水8大經典口味! 糖水悠久歷史、始於嶺南 因氣候濕熱而盛行 糖水起源於飲食文化豐富多元的嶺南地區,在中國北方則稱為「甜湯」,糖水歷史源遠流長,在中國各地域又發展出不同面貌,相傳古代中國的王公貴族會在宴飲後吃點糖水,幫助消化,及至清代,後宮佳麗也有食用糖水的習慣,當時「酸梅湯」風靡皇宮,深受乾隆皇帝的喜愛,這種傳統甜湯更一直流傳下來。 糖水就是帶甜味的羹湯,採用的食材不一而足,因而衍生的種類繁多,在粵港澳等地相當盛行,由於中醫認為糖具祛濕功效,而廣東一帶氣候炎熱潮濕,以前的珠三角地區又盛產甘蔗,有充足的糖資源,廣東居民便製作糖水,除了調養身體,亦可滿足口腹之慾。 到了民國時年,糖水的發展更為蓬勃,特別是在繁華的廣洲,由最初的糖水攤檔,到後來成行成市的甜品店,當代業者不斷推出新的糖水款式,逐步擴闊糖水的口味地圖。香港的飲食文化與廣東一脈相承,加上兩地人民往來頻繁,甜品店也慢慢在香港落地生根,成為香港餐飲體系的重要部份。 食療功效視乎糖水種類 甜品店必備基本款「二沙三糊」 每款糖水都有獨特的食療效果,所以要依照個人體質、時令,選擇合適的糖水,比如春夏之際要吃綠豆沙消暑,正值秋冬則來碗杏仁糊保暖。糖水文化博大精深,來到香港以後,經過不停改良以及創新,又變成獨樹一幟的港式糖水。想要瞭解港式糖水,必先認識其中的基本款式,也就是合稱「二沙三糊」的綠豆沙、紅豆沙、芝麻糊、杏仁糊和合桃糊。 紅豆沙是港式糖水中的基本款,除了甜品店,有些酒樓(粵菜餐廳)會在宴會尾聲提供紅豆沙作為飯後甜品。 綠豆沙與紅豆沙的製法大致相同,都是先浸泡豆類,在煲煮後加糖調味,前者或會添加鮮奶以強化風味,有助消暑解渴,後者則可加點陳皮,能夠去水腫及補充鐵質。至於「三糊」,基本製作原理皆是將堅果類研磨成粉末,加水過篩使口感更順滑,有些人更會添加少量穀物提升飽足感,最後用溫水或熱水沖開。無論是芝麻糊、杏仁糊還是合桃糊,也很適合在冬天食用,溫暖身體。「二沙三糊」幾乎是每家港式甜品店必有的基本糖水,由於做法簡單,不少香港家庭亦會自製享用。 番薯與腐竹同是糖水經典 香港業者首創楊枝甘露 另外有兩種甜羹不在「二沙三糊」之列,但同樣是港式糖水的不敗經典,那就是香港人耳熟能詳的番薯糖水與腐竹糖水。番薯自明代引入中國以來,一直是華南地區最常見的農作物之一,其裁種難度低,深受基層人民的喜愛。製作番薯糖水會加入片糖,其甜味十分濃烈,過往都是採用華南番薯,但現在有些業者選擇日本進口的紫心番薯,所以番薯糖水可呈紫色或紫黃混色,不只限於傳統的黃色;腐竹糖水除了核心食材腐竹(豆腐皮),還有幾種佐料變化,煲煮期間能加入白果、薏米和雞蛋等,增添美味之餘,又能提高營養價值。 番薯糖水是最常見的港式糖水之一,不僅是港式糖水店的基本甜品,一般的香港家庭也會自製食用。 若論港式糖水中最有香港特色的款式,該是誕生於上世紀80年代的楊枝甘露。據傳是香港利宛酒家(粵菜餐廳)所創,製作原料包括沙田柚、芒果、西谷米、鮮奶油和糖水,吃起來充滿果香,極其清甜爽滑。楊枝甘露不僅是香港人的熱選糖水,有冰品商家更推出楊枝甘露口味的冰棒,在香港亦有發售含楊枝甘露夾心的月餅。 糖水貫穿香港老中青世代 甜品店體現在地生活文化 港式糖水之於外地旅客,或許是不得不品嚐的道地美食,但對香港人而言,這是貫穿老中青世代的生活文化。人到中年,與三五知己大快朵頤後,明明吃得很撐,還是忍不住跑到甜品店吃碗糖水,延續難得的相聚時光;熱戀中的年輕男女吃過晚飯,仍意猶未盡,糖水便能為美好的約會畫上甜蜜的休止符。凡此種種,均是糖水文化在港人生活中的體現,彷彿有股無形的魔力,在這繁忙的都市裡,隱隱連結著每一個人。 審稿編輯:林玉婷
- 韓國年輕人重度依賴3C甚至有「數位痴呆症」? 「數位排毒」的重要性漸受重視!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根據研究顯示,韓國年輕一輩使用數位設備的趨勢上升,並且有六成受訪者認為自己對數位設備「高度依賴」。許多逐漸始受到「數位癡呆症」所困,因此「數位排毒」概念開始備受重視。 市場研究公司Embrain Trend Monitor(trendmonitor.co.kr)針對韓國全國1,200名使用智慧型手機的13至69歲男女,進行了「2024年數位癡呆症和數位排毒(遠離)意識調查」。研究結果發現,隨著對數位設備依賴的增加,「數位癡呆」問題已然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因此,「數位排毒」(即「有意識地減少電子設備和社交網路的使用」)的必要性正在受到重視。 8成受訪者認為「沒有數位設備會非常不便」 年輕一代傾向習慣性地使用數位設備 首先,人們普遍認為數位時代的利大於弊(64.8%同意率),並且對數位設備的必要性評價很高。有84.8%的受訪者都同意「為了獲取他人知道的資訊,使用數位設備是必需的」;85.3%認為「如果沒有數位設備會非常不便」;84.4%也認為「如果遠離數位設備將難以跟上世界變化的步伐」。在大量資訊快速流動的現代社會中,數位設備被視為獲取資訊的核心手段。 另外,尤其以年輕群體為中心,數位設備經常被用來在等人時(93.6%)或睡覺前(90.2%)消磨時間,更有在工作、吃飯、走路等活動的同時使用數位設備的明顯趨勢(見下圖)。這一代有許多人在沒有特殊原因的情況下習慣性地使用數位設備(10多歲40.5%,20多歲44.5%,30多歲39.5%,40多歲32%,50多歲28%,60多歲17%),數位設備已成為在日常生活中熟悉且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數位設備成癮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韓國民眾在日常生活中,不同情境使用數位設備的比例。(圖片來源:i-Buzz網路口碑研究中心提供) 六成人們評價自己「對數位設備高度依賴」 青少年學生對數位設備的依賴問題日趨嚴重 隨著數位設備總體使用量的增加,「對數位設備的依賴」似乎正在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首先,很大一部分受訪者承認自己沉迷於數位設備,有超過6成的人們評價自己「高度依賴智慧型手機等數位設備」,也有59.8%表示自己偶爾會有對數字設備上癮的感覺。尤其是青少年受訪者在深刻評價自己依賴的同時,對控制自己使用智慧型手機的時間感到困難,在使用數位設備的自制力方面存在明顯的局限性。 或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較多受訪者表示他們最近有必要遠離數位設備(10多歲64.5%,20多歲58.5%,30多歲59.5%,40多歲53.5%,50多歲51.5%,60多歲 40%)。近9成的受訪者高度認同這一現象,覺得近期青少年學生對數位設備的依賴問題日趨嚴重,也有不少人擔心智慧型手機使用的增加似乎減少了與其他人交談或建立關係的時間。數位設備依賴問題似乎越來越嚴重(86.8%同意率),這很有可能催生出有意限制數位設備使用的活動。 韓國青少年對數位設備依賴嚴重。(圖片來源:i-Buzz網路口碑研究中心提供) 近8成願意在未來進行數位排毒 76.5%認為「實施起來困難」 隨著日常生活中對數位設備的依賴日益增加,相當多的人都患有「數位癡呆症」。大約一半的受訪者實際上經歷過數位癡呆症的症狀(14.4%經常,36.4%偶爾),主要表現為:不記得聯繫方式(22.4%)、整體記憶力下降(22.2%)。對此,相當多的受訪者認為「近年來全社會的數位癡呆症問題似乎很嚴重」(68.5%同意率),尤其是中小學生最令人擔心,這個年齡層似乎是該症狀的多發群體(小學生為 52.3%,中學生為 50.5%)。 人們不得不開始認真考慮「數位排毒(遠離)」(認為需要數位排毒的人–80.2%)。79.5%的受訪者表示有意在未來進行數位排毒,包括睡前不使用智慧型手機(41.3%,多選)、減少使用時間進行運動(36.8%)以及閱讀紙質書籍(31.9%)等。 他們認為進行數位排毒有助於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將是一個更加關注自己的契機。然而,仍有83.8%認為數位排毒雖然可以減少對數位設備的依賴,但很難徹底消除;76.5%也認為雖然切實感覺到數位排毒的必要性,但很難真正付諸實踐。或許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有六成的受訪者表示,韓國政府應該積極落實相關諮詢和治療專案,以減少數位依賴,並鼓勵數位排毒活動。 76.5%受訪者認為數位排毒能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但更有83.5%受訪者認為對設備的依賴難以根除。(圖片來源:i-Buzz網路口碑研究中心提供) 【本文獲FoodNext 授權刊登】 【本文為作者意見,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審稿編輯:林玉婷
- 吃餅還要「懂餅」!專家告訴你一塊月餅背後的文化意涵!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從餅的內餡可看出整個時代的變遷,過去經濟環境差的時候,傳統大餅只加豆沙,經濟情況變好,就開始加進魯肉,越包越多樣,代表社會越來越富足。以前我們拿來祭祖亦祭神,圖案代表人民對生活的期望。 整理=編輯部 送禮是一種心意,如何送到對方心坎裡則是一種學問!講到送禮,就一定得提到台灣的糕餅,鳳凰酥、蛋黃酥,可說是年節必備。為什麼一拆開糕餅的包裝,就香氣撲鼻令人口水直流?你可曾注意過餅上的圖騰?這些圖案蘊含什麼意義?該如何送禮,才能得體又大方? 灃食公益飲食文化基金會在教師節於高雄舉辦良食脈動食育講座,由台灣傳統糕餅出發,暢談節慶飲食、送禮文化與香味對感官的影響,不僅讓你了解為什麼我們聞到餅香就會飢腸轆轆、更要帶你「識」餅,了解糕餅的歷史、學會怎麼送個人人稱羨的禮品。 每逢佳節備思「餅」,人體有80%的味覺經驗皆來自嗅覺 香味在生活中是很重要的事情,每個人從小到大都要吃很多東西,而「色、香、味」即是影響人們選擇要吃哪些食物的根據。味道不僅引響我們判斷食物的喜好、味覺的經驗也會影響到情緒反應,因此常常有人用「家鄉的味道」、「媽媽的味道」來形容食物,那是因為想到這些味道就會引起某些情緒反應或是記憶。 灃食智庫、輔仁大學食品科學系教授陳政雄說明,食品界有一專有名詞:「感官體」,代表根據感官和經驗上的累積而有判別,從之得到不同的感受,例如:蘋果不會是藍色的。 風味的來源有5個很重要的感官器官,味覺、視覺、嗅覺、聽覺、觸覺。其中嗅覺能夠影響辨別的味道較多。有研究指出,人類的鼻子能夠接受5,000至10,000種不同的味道,鼻黏膜處有非常多的感受細胞,根據不同的形式感覺不同的氣味,氣味在大腦中會產生不同的反應。 香味是影響食物的重要因素,陳政雄說:「Eat what you like, like what you eat.」,食物的香氣影響著每個人的感受記憶,因此在飲食文化中香味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這大概可以解釋為什麼台灣人不管在世界的何處,中秋節時,就忍不住會想吃月餅和烤肉的原因,因為這已是我們成長記憶裡不可或缺的存在。 資深作家張尊禎分享糕餅的來源,暢談糕餅在台灣形成的文化與習俗。(圖片來源:灃食基金會提供) 你吃的餅不只是餅,還有滿滿的台灣文化! 「台灣雖然很小,卻有很多樣的糕餅。」長期投入台灣糕餅的文化研究者同時為資深作家的張尊禎老師,在簡報上條列了50多種糕餅的類型。「但還不只這些,大家不要以為台灣糕餅只有鳳梨酥、綠豆椪、蛋黃酥,還有高雄打狗餅、打狗酥、台南香餅⋯⋯等,這幾年會把地方文化和農特產品入餡,所以才會有這麼多糕餅。」張尊禎老師解釋著。 台灣的糕餅文化與習俗,是由先民度過黑水溝後把原鄉的飲食習慣帶到台灣,如今因為台灣的環境、物產,形式已和原鄉不大一樣。從餅的內餡可看出整個時代的變遷,過去經濟環境差的時候,傳統大餅只加豆沙,經濟情況變好,就開始加進魯肉,越包越多樣,代表社會越來越富足。 糕餅有甚麼意涵?以前我們拿來祭祖亦祭神,圖案代表人民對生活的期望。「所以像是狀元餅,上面繪有狀元投戴烏紗帽;大餅上常有龍鳳紋,慶和婚或永保安康。魚形紋,代表年年有餘。」張尊禎老師說明。 張尊禎老師認為,「台灣糕餅可以做為漢餅的代表,是多元豐富的、和生命息息相關,不只節日,是一門活著的藝術,是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場的聽眾也頻頻點頭,相當認同。 送禮習俗流傳久,最盛時節在中秋 對漢人社會來說,送禮在民間是人際關係重要的一環,尤其是以中秋、歲末時最為活躍,如中秋送月餅的記載可推至唐代以月餅賜進士,而元末時明太祖朱元璋起兵的消息也是經由月餅內暗藏紙條傳遞。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林承緯老師提到,在台灣早期亦已有餽贈月餅風氣,許多史料皆可見中秋時節贈禮慰問的記載,如《澎湖記略》:「中秋節,燕飲賞月、以月餅相遺」,是目前出現最早寫到台灣中秋送禮的描述。 禮物交換不僅是人類社會維繫感情的行為和生活文化中相當重要的環節,更是保存禮俗、傳統物品保存的重要角色,在社會背景和大眾文化不斷變遷之下,贈禮的內容、對象等雖然代代有所不同,但贈禮本身卻仍為人際關係中不變的傳承。 灃食教育基金會林芳燕副執行長表示,舉辦「良食脈動」講座3年以來,希望推廣以推廣科學為根基的飲食知識,帶給社會大眾關於生活飲食的新知,而近年來也呼應許多民眾的喜好和需求,主題漸漸由食科面轉向兼具文化、料理層面,如本次演講的主題則是節慶飲食,從在地台灣味出發,期待可以讓民眾不只知道「食的科學」,更能一起守護「食的文化」。